(二)地膜玉米作为生态景观,助推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每年的四五月份,宜君县山区,漫山遍野都是地膜玉米,层层梯田,宽窄不一,转来弯去,远看那一条条地膜如丝如缕,密织田间,泛着银光,被人们形象地誉为“上帝的指纹”。在明媚的春光下,山坡上草木青翠,繁花点点,构成了一幅幅田园诗般的优美图画。 近几年来,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和《经济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宜君县旱作梯田地膜玉米作了报道,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认识了宜君县旱作梯田地膜玉米的美丽风光,使得它的知名度逐步扩大。农业部先后12次组织人员前来参观,于2014年授予宜君县哭泉“旱作梯田,美丽田园”荣誉称号。 2015年初,宜君县印制了旱作梯田地膜玉米摄影挂历和画册,上网宣传,制作了公路边大型宣传标志牌,建设了地膜玉米观景台、观景广场和观光栈道,显著地改善了观光基础条件,方便了广大游客。4-5月份,前来宜君县观赏旱作梯田地膜玉米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小吃饮食十分火爆,供不应求。 宜君县地膜玉米的种植,实现了传统旱作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实现了粮食种植与自然生态的结合,带动了县域旅游业的较快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兴旺繁荣,成为宜君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张绿色的“新名片”、一条农民致富增收的新干线。农业和旅游的结合为农民带来了双重的收入。哭泉镇淌泥河村农民程小霞家种植地膜玉米20亩,全家三口人,女儿上高中,丈夫打工搞装修,年收入七八万元。她今年“五一”节开始经营农家乐小饭店,全是农家小吃,搅团、漏鱼、凉皮、稀饭和肉夹馍,一个月能净收入7000元。像这样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的迅速发展着。 三、经验总结 (一)因地制宜是成功的基础 宜君县属于旱作雨养农业山区县,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寒冷低温,夏秋雨水充足,雨热同季,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根据这样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选择了玉米作为主要作物,十分契合县情。通过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实施“压麦增秋”(即减少小麦面积,增加玉米面积),增加投入,使全县玉米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和效益有了显著提高。 (二)把握政策、顺应市场是成功的保证 近年来,国家惠农政策不断增多,宜君县种植地膜玉米的农民,享受到了粮食综合直补、购置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和地膜补贴等扶持政策,这些惠农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随着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玉米作为主要原料,市场前景日益广阔,尤其饲料加工有着巨大需求。多年来玉米销售顺畅,价格稳定。 (三)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是成功的关键 为了不断提高地膜玉米产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引进实用技术,指导农民规范化栽培,受到了农民好评。2008年以来,通过试验示范,玉米生产由单一地膜覆盖转向综合技术应用,主要是地膜覆盖、品种更换、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精量机播、统防统治和秸秆还田等七项技术。一线农技人员在地膜玉米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五化模式”,即:一是关键技术集成化。在品种、保墒、密植、施肥、机播、除草、秸秆还田等七个环节,不断提升集成技术,挖掘增产潜力。二是农用物资统供化。统一对地膜、良种、肥料等农资进行招标采购,由村上统一领取,节约了成本,保护了农民利益。三是配方施肥套餐化。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制定区域配方肥料,推广分期施肥,避免了传统施肥的盲目性。四是农机农艺一体化。30年来,由单一的地膜玉米播种机到种管收各种机械成龙配套。五是农田环境生态化。积极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推广加厚地膜,方便回收残膜,探索地膜残留解决办法,减少地膜对土壤环境的污染;示范推广黑白相间地膜和黑色地膜,解决地膜内杂草多的问题,减少除草剂的使用量。 四、存在问题 (一)环境生态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一是薄膜会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地膜玉米薄膜残留多年累积,影响土壤结构,特别是一些农户不重视清除收集残膜,甚至直接翻进土壤中,逐年累积,危害日益扩大化。农膜残留已成为农业部门和农民多年难以较好解决的问题。 二是除草剂危害食品安全。长期施用除草剂严重污染土壤,同时影响食品安全。除草剂除草效果好,但它毕竟是化学药剂,除草效力越强,它的药性毒性就越大,长期施用于耕地,残留积累在土壤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玉米品质,同时使地下水质量下降,形成环境问题。 三是大量施用化肥对生态的破坏。地膜玉米生长长期依赖化肥。农户种植地膜玉米面积越来越大,牛羊猪鸡却越来越少,农家肥越来越少。过去宜君县养牛六七万头,现在只有一万多头。施用化肥虽然方便轻松,短期效果好,但如果长期单一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有机质越来越少,土壤板结,地力越来越差,成为一种掠夺式经营,制约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是秸秆还田面临难题。秸秆还田本来是一种培肥地力的很好办法。但是,由于宜君县属于高寒山区,秸秆还田腐烂速度慢,影响耕地机械播种,导致这项技术很难推广使用。不少地方春季焚烧秸秆,易发火灾,污染大气环境。 (二)土地条件的制约依旧难以突破 受地理因素的制约,宜君山区坡地多,小块地多,中低产田约占70%,既严重影响集约经营、机械化作业,又不利于单位面积产量提高。 (三)玉米产业链延伸仍处于探索阶段 宜君县基本没有玉米加工业,没有延长玉米产业链,实现增值。宜君玉米因为生育期长,昼夜温差大,没有工业污染,因而品质很高。但这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过去曾经有过小型玉米加工企业,因各种原因,全都停产歇业了。 五、发展建议 目前,宜君县的地膜玉米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下一步要从单纯扩大面积、追求高产向可持续发展转向,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要引导农民珍惜土地、保护环境、永续利用,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一)多措并举,保护生态 一是加大科研力度,解决好地膜残留问题。可以采取适当加厚地膜的办法,使地膜柔韧碎片少,便于人工捡拾,降低劳动强度。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消除地膜残留。二是尽可能减少除草剂的使用。农民要选择天凉时间,增加人工锄草劳力投入,提高锄草效率,减少除草剂施用量,保护耕地安全。三是科学测定,配方施肥。进一步推广秸秆还田,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状况。要通过科学测定土壤缺乏的营养物质来确定施肥品种和数量,控制投资成本,实现生产持续化、效益最大化。 (二)不断提高机械化水平 一是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培肥地力,改造中低产田,改善耕作条件。二是在较为平整的地块上,鼓励土地流转,引进规模化的农业企业,实行集约经营、机械化耕作。三是研发推广适用小地块的小型农机具。 (三)顺应市场,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 一是鼓励发展玉米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玉米附加值。宜君县玉米产量大、品质佳、口感好,被农业部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要积极招商引资,鼓励投资办厂,发展饲料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壮大县域经济。二是开发玉米食品系列产品,打造具有宜君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吸引各地游客。依托当地玉米独特出众的品质,生产经营玉米面、玉米糁、蒸馍、发糕、饸饹、搅团、漏鱼和玉米粥等杂粮美食。 (四)结合新农村建设,推动最美梯田观光旅游 深入挖掘旱作梯田地膜玉米观光游的内容,助推县城旅游业发展。以国道为纽带,以重点村镇为依托,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在种植地膜玉米的主要乡镇哭泉、太安、棋盘和城关等地,选择条件好的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旱作梯田生态观光旅游村,发展农家乐经营户,开发经营当地特色美食,完善吃住行游购娱,让游客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观乡村景,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扩大消费。要加大宣传力度,延伸县域旅游行程和内容,真正把旅游业做大做强。 (五)继续加大对地膜玉米生产的政策扶植力度 建议市县政府出台加快宜君县地膜玉米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扶持宜君县地膜玉米持续发展的基金,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优良品种、适用农机具等。本着政府与农民共同承担成本增加的原则,按照每亩地膜玉米再补贴20元的标准,由市县财政各承担50%,纳入市县财政预算支出。同时积极争取中省对我市农业发展的各项补贴与优惠政策,降低生产成本,发挥示范效应,力争在全市山区乡镇粮食生产中普遍推广地膜玉米种植,打造一个有规模、有质量、有效益的响亮品牌。(课题组组长:张家勋,成员:王永利、杨邦民、王红莉、刘 强、贾晓娟,撰稿:张家勋)